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勤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

2021年08月15日 16:50  点击:[]

 

各科室(公司):

根据学校《关于做好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按照重庆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疫情防控组印发的《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要求,现制定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勤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请遵照执行。若市教委等上级部门对防疫工作部署有所调整,以上级文件要求为准。

一、开学时间安排

(一)正式员工开学安排

9月2日(星期四)开始上班。

(二)其他员工开学安排

各物业公司、餐饮公司、绿化公司、观光车公司和幼儿园等员工,按照公司和幼儿园规定时间上班。

二、组织领导

后勤处成立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疫情防控工作小组。

组  长:沙  云

副组长:向夕品、杜元林

成  员:杨梅、尤庆华、魏勇、黄香建、戚亮、高强、田常琴、黎中志、田梅、罗燕、刁晓琳、邓娅莉、李毅、文静、周维钢、潘阳刚、陈玲、陈秋力、何勇、李伟、陈美、赖天波、贺斌、朱艳玲、任素红

三、员工健康管理

(一)在渝员工非必要不离渝,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二)在市外低风险地区的渝籍员工应在开学前14天返渝,抵渝后第一时间就近做1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无异常应继续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监测和管理。

(三)在市外低风险地区的非渝籍员工,在学校规定的开学时间,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行程码)绿码返校。返校后第一时间就近做1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结果无异常方可正常上班,并继续做好14天健康监测和管理。

(四)在高、中风险地区的员工,暂缓来(返)渝、返校,待滞留地区降为低风险地区后再安排返校,并按规定做好健康管理。

(五)在高、中风险地区所在县(市、区)的其他低风险区来(返)渝员工,高、中风险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的低风险区的来(返)渝员工,有本土病例但未划定风险区的地市来(返)渝员工,按当前国内重点地区来(返)渝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进行健康管理。

(六)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为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或被疾控科室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的,不得返校,经属地卫生健康科室评估同意后方可返校,返校后应继续做好健康监测。

(七)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员工,暂缓返校,待治愈且经学校同意后方可返校。

(八)境外员工经学校批准后方可返校,入境后按属地防疫要求做好健康管理。

四、开学准备

(一)健康监测。

1.各科室(公司)要动态掌握每名员工暑假期间健康状况和行踪情况,确保每名员工返校前14天的旅居史、健康史、接触史底数清、情况明。

2.各科室(公司)要严格落实相关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二)疫苗接种。

做好疫苗接种,全体员工要做到“应接尽接”。

(三)物资准备。

1.储备口罩、消毒液、洗手液等足够数量、符合要求的防疫物资。

2.对已经储备的物资进行全面盘点,清理过期、临期和损毁物品,及时按需补齐。

3.维修维护各区域水龙头或移动洗手设施,准备肥皂、洗手液等用品。

(四)场所准备。

1.在校医院内设立“三室一区”(医务室或卫生室、校内隔离观察室、校门口临时观察室、隔离区)。

2.做好健康观察场所的清洁、消杀等,并按要求配备相应防疫用品。

(五)环境准备。

1.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学前开展全校范围环境清洁整治行动,随时清除落叶、积水、污水等病媒生物孳生环境,彻底清除校内环境卫生死角。

2.对教室、食堂、宿舍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洁、通风和预防性消毒。

3.对使用的空调系统和公共区域物体表面提前进行预防性消毒。

4.每日清运垃圾,每日清洁、消毒垃圾桶。

(六)应急演练。

1.制定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组建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应急工作人员培训。

2.制定发热病人处置、核酸检测等场景应急演练脚本,开展桌面推演或实景演练,确保出现突发情况能及时有效处置。

五、开学报到

(一)途中防护。

1.引导员工在返校途中做好个人防护,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提倡采用私家车方式返校。

2.如来(返)校途中身体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当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并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学校。

(二)应急处置。

1.在报到或工作期间,发现发热或相关异常症状,按如下流程处置:

(1)体温≥37.3,但没有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让其佩戴或更换医用外科口罩,在旁等待5—10分钟,再次测量体温如果正常,不需处理;如果依然≥37.3,立即送临时隔离室,休息15—30分钟,再次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若体温正常,不需处理;若体温依然≥37.3,立即送医排查。

(2)体温37.3,且有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让其佩戴或更换医用外科口罩,立即送临时隔离室,再次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并安排送医排查。

(3)有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或自诉不适,应佩戴或更换医用外科口罩,立即送临时隔离室,用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并安排送医排查。

(4)送医排查有疑似或确诊新冠感染时,应立即报告属地教育科室、卫生健康科室和疾控机构,按卫生健康科室的专业指导及时妥善处置。

2.报到时发现健康码(行程码)异常,应及时核实旅居史、健康史、接触史。必要时请属地相关科室协助核查。核查无异常,可正常返校,做好健康监测;核查有异常,立即报告属地社区或相关科室,按当前国内重点地区来(返)渝人员健康管理规定进行健康管理。

六、开学后防控

(一)疫苗接种。

及时排查和要求应接未接的员工补种,确保在规定时间实现应接尽接。

(二)传染病监测。

1.严格落实体温检测晨、午检和强化因病缺勤员工的登记、报告、追踪等相关管理制度。

2.加强对诺如病毒、肺结核、流感、水痘、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秋冬季高发传染病的症状监测、分析、预警、处置,提高对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控的敏感性、警觉性,强化多病同防。

(三)活动管理。

1.尽量不组织大规模(大于50人)员工培训等聚集性活动、减少员工聚集。

2.根据疫情形势和校园情况,适时调整聚集性活动开展的频次、规模,合理设置人员密集度,尽可能实施最小单元群体管理。

(四)校园管理。

1.严格遵守校园和校门管理,严控带无关人员进入校园。

2.员工入校时须检测体温、核验身份及健康码、行程码。

(五)环境卫生管理。

1.做好教室、卫生间、宿舍等公共场所卫生保洁、消毒。

2.加强室内场所通风换气,对门把手、课桌椅、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公共场所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每日进行清洁消毒,并建立台账。

3.做好校内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处置。

4.做好预防性消毒,应每天至少1次。

(1)空气消毒。以通风换气为主,在午休、体育课、课间等时间段进行,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2)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师生离场后,每天至少消毒一次。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地面可采用拖拭或喷雾消毒法,讲台、课桌椅、门窗把手等高频接触的部位可采用擦拭法。校车擦拭消毒,早、晚各一次。以上消毒,在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拖)净。

(3)教具玩具消毒。可采用日光照射,阳光下曝晒3-6小时,必要时可暂停使用布制玩具;塑料玩具可用含1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浸泡、擦拭或喷洒,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或擦拭,每日1-2次。

(4)食堂消毒。餐饮具、厨具应先彻底清洗去污再消毒。首选热力消毒法,在水煮沸后持续加热消毒15-30 分钟;或在蒸汽产生后持续熏蒸15-30分钟。也可使用远红外线消毒柜,125℃维持15-30分钟,温度降至40℃以下开箱使用;或使用自动冲洗消毒洗碗机。

(5)卫生间消毒。地面及墙面可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拖擦,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或擦拭,每日2次;清洁用品使用后可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后晾干。对使用比较频繁的门把手、冲水按钮等,根据使用情况适当加大消毒频次。

(6)被褥、毛巾等织物消毒。可采用日光照射,直射阳光下曝晒3 -6小时;耐热的织物可煮沸消毒,完全浸没水中后,加热煮沸15分钟以上,也可采用蒸汽消毒;不耐热的衣物可浸入有效氯含量为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15-30分钟,取出用清水洗净晾干。

(7)医疗器材消毒。校医院(医务室)的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应在清洁的基础上采用75%乙醇或含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燥备用;剪刀、镊子等用2%戊二醛浸泡30分钟后用无菌水冲洗后使用,有条件的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法。

(8)垃圾盛装容器消毒。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9)常见消毒剂及配制。消毒剂配制,应经专业培训指导,安排专人操作。均以配制有效氯浓度500 mg/L的消毒剂为例。84消毒液(标识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与水为1:100比例稀释。消毒粉(标识有效氯含量12%,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含氯泡腾片(标识有效氯含量500mg/片):1片溶于1升水。

(10)消毒防护。配置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隔离衣)、戴长袖橡胶手套、一次性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消毒完成后立即洗手,儿童请勿触碰。使用酒精消毒的场所,严禁使用明火,注意消防隐患。清洁或消毒后应设置警示标识,避免跌倒。避免过度消毒。

(六)食品安全管理。

1.优化就餐机制

引导师生分批、分时段错峰就餐、隔排就座。取餐排队时应保持1米的安全社交距离。

2.安全主体责任

(1)严格落实食堂经理负责制。

(2)食堂必须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

(3)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度,并制度上墙。餐信息公货来源、息。

3.从业人员管理

(1)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

(2)加强从业人员假期间行程及健康状况的精准摸排。

(3)加强从业人员晨午检工作,重点排查发热等疑似新冠肺炎的相关症状。

(4)从业人员须穿戴工作衣帽、口罩进入操作间,专间人员须加戴手套。从业人员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接触污染物后必须洗手消毒。

4.环境卫生及设施设备管理

(1)做好就餐区域桌椅、地面及餐(饮)具和炊具的清洁消毒。厨房垃圾、食物残渣、污水、积垢、灰尘、蜘蛛网须及时清理,保持清洁卫生,加强通风消毒。厨房应确保无老鼠、苍蝇、蟑螂等有害生物。

(2)餐厨垃圾处理应符合要求,处置流向应有完整记录。

(3)消毒设施、保温及冷藏冷冻设施能正常运转,时常清洗并校验温度。餐饮具消毒应坚持“一餐一消”。使用集中消毒服务单位供应的集中消毒餐饮具,必须索取供货方资质证明和每批消毒餐饮具消毒合格证明。

(4)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做到通风换气、分区分架分类、离墙(10厘米以上)离地(10厘米以上)存放、防蝇防鼠防虫设施完好;建标立卡、先进先出的原则,每日检查库存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食材及其制作管理

(1)暂不采购、加工进口冷链食品,降低冷链传播风险。不得采购野生动物,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所有肉制品须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明。

(2)严格执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定期清理库存食品,及时处理不宜加工的原辅助材料。

(3)不得现场宰杀活禽活畜。不得加工制作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不得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须专人专柜保管、上锁并标识“食品添加剂”字样。

(4)生熟食品加工用具(菜刀、菜墩)、容器必须分开、不混用。熟食存放温度和时间必须符合要求,常温下存放时间超过2小时的熟食食用前必须再加热。

(5)每餐的各种食品成品应各取不少于125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48小时,并贴上标签,标签内容应包括:留样食品成品名称、操作者、留样时间、留样人等信息,以备查验。留样柜须加锁,由专人保管。

(6)食堂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7)食堂在疫情期间不制作出售凉菜。

七、工作要求

(一)落实责任。严格落实科室(公司)疫情防控主体责任,科室(公司)“一把手”是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要落实防控措施,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

(二)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员工防疫知识宣传教育,强化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养成自我健康管理习惯,提高健康素养。教育引导员工强化法律意识,履行疫情防控法定义务,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防止负面舆情炒作,营造疫情防控的良好社会氛围。

 

 

后勤处

2021年8月14日

 

上一条: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书 下一条:关于2021级新生入学体检的通知

关闭

最新信息